拍攝設備:手機原相機
修圖app: VSCO




修圖光看用什么濾鏡套的是沒用的,思路和調整步驟很重要,下面我們就一張一張分析是怎么修的吧!

(前)

(后)
這張是當時雨滴落在透明雨傘上,我透過雨傘仰拍的。
修圖參數:wwf濾鏡+8/曝光-0.5/色溫-1.8/飽和度-0.5/銳化+3/hsl(藍色飽和度-1.5)(藍色亮度+1.5)
修圖思路:
先裁剪成正方形,使畫面更加簡潔。
當時修圖想要那種雨天清冷孤獨的感覺,所以降低了曝光,減了色溫,讓畫面偏藍偏冷。
使用wwf濾鏡,增加質感。
降低色溫后發現畫面太藍,于是降低了藍色飽和度。

(前)

(后)
這張是當時我在拍客片時使用泡泡道具,發現泡泡特別晶瑩剔透時抓拍的。
修圖參數 :
AL6+10/曝光-0.8/對比度+0.5/色調+0.5偏紫/銳化+2/hsl(藍色飽和度+1)(藍色亮度-0.7)
修圖思路:
1.先裁剪成正方形,使畫面更加簡潔。
2.當時修圖覺得原圖太普通了,想要更加煥然一新的感覺,所以用了AL6這個濾鏡,顏色瞬間就變輕盈了。
3.降低曝光,增加對比度,使畫面更有質感。
4.調整完前面幾步后發現藍色還不夠突出,所以單獨增加了藍色的飽和度并且降低了亮度。

(前)

(后)
這張我最開始修的版本是普通落日暖黃色,后來覺得太普通了,就修成了藍紫調。
修圖參數:
KA1+7.5/曝光-2.5/對比度+3/白平衡色溫-1/白平衡色調+1.5/銳化+2/hsl紅色飽和度+3;亮度+1.3/hsl橙色色相+2;飽和度+3.5;亮度+2.2
修圖思路:
先將畫面拉直并裁剪,使構圖更干凈和橫平豎直。
確實想要藍紫調后,就使用KA1濾鏡,并且降低曝光(營造平靜的感覺),降低色溫(變藍),提高色調(變紫)。
整體畫面變藍紫后,加重水面和落日的顏色,增加了紅色和橙色的飽和度(為了增強冷暖對比)。

(前)

(后)
這張當時我連著抓拍好幾張,后面的圖鳥也是在同一時間抓拍的,但是修成了不同的色調。
修圖參數:
曝光-3/銳化+2.4/色調高光+7;陰影+1.3/白平衡色溫-0.4;色調+0.4/褪色+0.2
修圖思路:
降低曝光,增加銳度,使畫面更有質感。
壓低高光(+高光數值是壓低的意思),提亮陰影使畫面更加柔和。
想要冷色調,所以降低了色溫,并且讓云偏紫一點。 加了一點褪色,讓畫面有一點舊舊的感覺。

(前)

(后)
這張是修完上面的圖那個色調之后想要張不一樣的,所以修成了比較清新的感覺。
修圖參數:
fsl+10/曝光-1.5/對比度+0.5/色調高光+5.5/銳度+1.2/白平衡色調+1.5/hsl藍色色相+1;亮度-1.5
修圖思路:
先裁剪成正方形,使主體更加突出。
原圖的藍天太多平庸,嘗試了fsl濾鏡之后才發現這個濾鏡有夏天的感覺。(如果不知道要怎么修可以多套用不同的濾鏡試試)。
高光往回拉一點,使云朵的白色不會過曝。
修到這里后發現藍天的顏色太青了,于是在白平衡里加了點洋紅(色調+1.5),并且將藍色色相減一點青色(色相+1)。

(前)

(后)
這組也是和上圖差不多的修圖思路,使用的也是一樣的fsl濾鏡,就不重復說啦。

(前)

(后)
這張是真、超快速抓拍,咔咔拍完幾張后它們就飛走了。
修圖參數:
曝光-3/對比度+2.8/銳化+3/白平衡色溫-1/hsl藍色飽和度+2;亮度-6/顆粒+1
修圖思路:
原圖構圖太大了,不夠突出主體。這張圖是在冬天拍的,修圖也想要蕭瑟清冷一點的感覺,所以降低了曝光,并且降低了色溫。
藍色色相調整為紫藍色,并且大幅度的降低藍色亮度(低飽和低透明度的藍色更容易有高級感)。
為了突出鳥和樹的質感,增加了一點銳度和顆粒。

(前)

(后)
這張是當時陽光落在房間的墻上
修圖參數:
曝光-6/對比度-2.2/白平衡色溫-6;色調-0.4/hsl藍色-0.6;飽和度-3;亮度-6
修圖思路:
先裁剪成正方形,使畫面更加簡潔。
當時拍完就想修成暗暗的冷色調,所以還是降低了曝光和色溫。
想要一點灰灰的感覺,所以降低了藍色飽和度和亮度,是藍色看起來更高級更舒服。

(前)

(后)
這張是在一個昏暗的咖啡館拍的冰塊,原圖質感比較差
修圖參數:
AV4+10/曝光-1.5/對比度+1/銳化+2/色調高光+6.5/白平衡色溫-3;色調+0.5/hsl藍色飽和度-1.8;亮度-0.6
修圖思路:
使用AV4濾鏡可以增強質感,減少灰蒙蒙的感覺
曝光對比度和銳化的調整都是為了增加質感
想要干凈的感覺,所以調成冷色調,并且降低了藍色飽和度和亮度
這些調色都是我自己的探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我覺得要進步,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嘗試,并保持思考。
(本文由 作者 | 菠蘿飽兒 授權發布,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)
微博@菠蘿飽兒